-
【征稿啟示】2024年第六屆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征稿2024年第六屆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暨全國作家走進黃河口采風創作活動啟動(繼續征稿)為推動旅游散文創作,展示旅游散文創作成績,倡導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人文理念。“第六屆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現在征稿。一、主辦單位:北京市寫作學會(北大會長單位) 《新閱讀》雜志社(中宣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主辦) 《作家報》(中國文聯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主辦)聯合主辦并頒發證書。承辦單位:東營日報社《黃河口晚刊》編輯部、東營市青年作家協會、東營開發區新沃土文化傳媒服務中心具體承辦。二、征文要求:描寫自然風貌、人文景觀、名勝古跡、民俗風情的散文均可。每人限投一篇,長短不限,視質量為標。三、原創與已發表作品均可參賽,尤其歡迎全國正式報刊與已有審校編輯過程的文學網站與公眾號作品參賽。稿末請注明發表時間(刊期)、媒體(平臺)名稱、詳細通聯地址、電話號碼、簡介等。通過電子郵箱“附件文檔形式“投稿,(只須發送一次為佳),投稿郵箱:hhkzhengwen@163.com 并請在郵件主題欄填寫:“省份-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即可。四、征稿時間:自發布始至2024年10月下旬止(以組委會通知為準)。頒獎會將在山東省東營市舉行。五、評獎程序:1、收到稿件即進行評選;隨后相關通知以書信、電郵、電話方式等方式發出。2、獲獎證書由各主辦單位蓋章頒發,充分體現權威性。3、大賽設立一、二等獎、三等獎,并對優秀作品作者“中國旅游散文創作金牌作家”和“中國旅游散文創作實力作家”稱號。六、研討采風:活動將采用往屆“旅游+”模式,同時舉行“2022年中國旅游散文創作座談會”和“全國作家走進黃河口采風創作活動”,大賽獲獎作品與采風作品將匯集出版往屆經典品牌策劃——《散文里的中國》《散文里的黃河口》等系列專集。(受今年高溫來襲與今冬氣溫下降迅速之影響,現抓緊征稿)全國人文地理散文大賽組委會2024-10-23
-
遠古的呼喚,筑夢新時代 ——辜慧龍書法作品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隆重開幕(通訊員:歐飛)喜慶新中國75華誕,共筑粵港澳大灣區騰飛夢想。10月20號上午,由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廣州市黃埔區傳統文化促進會主辦,飛晟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承辦,廣州開發區職工服務中心,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基金會協辦的《遠古的呼喚,筑夢新時代——華夏書體大全文字演變與發展暨辜慧龍書法作品展》在省市文化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于廣州市青年文化宮順利開幕。這是響應國家有關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號召,展示華夏五千年光輝璀璨的文字演變與發展歷程,讓子孫后代傳承華夏先輩開拓的文字文明,讓中華文化之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綻放的重大舉措。廣東省人大原秘書長、婦聯原主席林惠俗,廣東省文化廳原黨組成員、巡視員杜佐祥,中國美協、中國書協會員、軍旅畫家廖宗怡,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凌遠慶,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副主任歐小媛,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管員、廣東省潮聯會常務副會長許昌敏,廣東省潮聯常務理事、《時代潮人》雜志主編江創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陳春盛,好友劉海康,廣州市黃埔區政協原副主席黃一漢等各位領導嘉賓150余人出席了開幕式。活動由廣州市黃埔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王國省主持。 今日之書法展開幕現場亦是一場精彩紛呈的“遠古敘懷”,活動開篇,嶺南琴人朱長渠以一首高雅的《懷古》古琴曲引得群賢畢至,高朋滿座。 青年男中音歌手李紹威老師演唱《滾滾長江東逝水》,用歌聲詠嘆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這首歌更是致敬具有高潔情操、曠達胸懷的歷史人物,令人蕩氣回腸,回味無窮。 活動主角、藝術家辜慧龍做答謝詞。作為跨界藝術家,他是電視導演、制片人、音樂人、書法家。50多年臨池不輟,《遠古的呼喚,筑夢新時代——華夏書體大全文字演變與發展暨書法作品展》是辜先生多年翰墨臨池的集成之作,取法高古,遍臨名帖,采擷精華,推陳出新是其書法特點。他執導、拍攝、出版發行的粵劇、潮劇、及各類文藝節目逾600多部。現為廣東省南粵絲路文化藝術院執行院長,廣州市黃埔區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飛晟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文化藝術總監,他樸實無華的致謝詞獲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陳春盛對活動的順利開展表示祝賀,并對辜慧龍半個世紀以上的藝術生涯表達致敬,希望更多的國人傳承書法藝術,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棒傳下去。 中國書法家協會事業發展部原主任,著名書法家孫忠良先生朗誦了《定風波》,唐舜老師琵琶彈奏并演唱,辜慧龍老師現場創作這首詞。讓大家在晨鐘暮鼓誦讀和筆走龍蛇的書法創作中,感受聲情并茂、精彩絕倫的藝術融合。 為表達感謝,辜慧龍向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贈送了書法作品,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辜老師頒發捐贈證書。 廣東省文化廳原黨組成員、巡視員杜佐祥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辜慧龍的藝術貢獻,期待辜慧龍的書法作品有更多的人欣賞到,并由衷祝賀辜慧龍邁向更廣闊的藝術高峰,把優秀傳統文化惠及到青年一代。 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辦方之一,廣州市青年文化宮副主任歐小媛感謝各級領導對本次活動的支持,在黃埔區龍獅協會攜南獅的歡舞下,宣布活動開幕。 活動結束,與會者合影留念并參觀書展,辜老師對一百五十余幅書法作品進行了現場解說。 據悉,本次書法展,共展出辜慧龍先生書法精品150余幅,緊隨文字的沿革,從真、草、篆、隸、行五體書法一一呈現,更充分展現其數十年勤耕耘于書法藝術之嚴謹認真的藝術風格。讓觀眾穿越千年、漸入夢境,一起飽覽了華夏文字演變與發展的全過程。也讓觀者從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精髓與時代創新精神的融合與傳承。此次展覽持續展至2025年1月3日。2024-10-21
-
銀齡進校園 文化永傳承——安陽市委老干局銀齡志愿服務隊走進燈塔路小學銀齡進校園 文化永傳承——安陽市委老干局銀齡志愿服務隊走進燈塔路小學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豐厚的生活積淀與歷史底蘊。為了讓學生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體驗剪紙活動的樂趣,了解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10月15日,安陽市委老干局銀齡志愿服務隊走進燈塔路小學,帶同學們一起感受“非遺”的魅力。區關工委副主任邢海旺,區關工委副主任、區教育局關工委副主任楊奎清,區關工委秘書長司萬迪,區關心一下代工作教育中心副主任王超和孩子們一起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伊始,隊員們為各位志愿者們戴上紅領巾,送上祝福,聆聽“非遺”傳承人于桂林、李桂芬兩位老人的囑托。在欣賞的過程中,同學們看得認真,聽得仔細。聽著志愿者爺爺、奶奶們的介紹,剪紙圖案仿佛活靈活現起來。形式多樣、活靈活現的剪紙作品,引得同學們連連贊嘆;志愿者老師們形象生動的講解更是令孩子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剪紙這項非遺文化的魅力。“非遺”剪紙走進校園,不僅讓孩子們更深地了解和接觸中華傳統剪紙藝術,感受民間藝術文化的魅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小小的童心撒下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燈塔路小學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為孩子們搭建平臺,引導廣大少先隊員學習非遺文化,爭做“非遺”傳承人!2024-10-17
-
李金明軍事文學創作5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記北京十月文學月?石景山區紅色文化周活動之一10月13日,在北京作協指導下,由北京市石景山區作家協會和《赤子》雜志社聯合主辦的李金明軍事文學創作50周年座談會在京成功舉行。北京市石景山區作協主席李金明,《赤子》雜志社主編馬宏光、編輯部主任黃海霞,區作協副主席代志強、胡松夏、監事長董峰,副秘書長劉會生、衛如珍、任繼兵、周治龍、田康祺、連永旺以及王祖芝、苗天娥、任貴英、王紹華、周蕓、林文明等20多位會員參加。李金明是軍旅作家,軍史專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第七、八次會議代表,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北京市石景山區作協主席。著有中篇小說集《小城三怪》,電影劇本《奇異的人生》,散文集《山的回憶》,長篇紀實文學《陷寇汪洋》《紅色高參》《燕趙掃殘》《新中國剿匪反特紀實》《黃埔對決》,以及傳記《百戰將星-孟慶山》等20余部作品,1000余萬字。曾獲全國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冰心散文獎等獎項。部分作品在海外出版。多次以軍事專家、歷史學者身份受邀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作嘉賓。座談會上,李金明圍繞自己五十年的創作歷程,簡要介紹了自己的創作經歷。他70年代入伍,文學之路從連隊的黑板報開始,在進行訓練、學習、施工、押運、搶險救災、受閱期間,始終沒有放棄文學寫作。提拔為干部后,一度擔負黨史資料征集工作,冀中地區50多個縣,他騎自行車、乘長途汽車跑遍了40多個縣,不但征集了大量資料,還采訪了很多老八路、老房東、老游擊隊員,甚至采訪 了國民黨軍官、士兵。加深了自己對歷史的認識。調北京軍區政治部工作后。他參加了平津戰役紀念館的建設,負責英烈廳的展陳。為全面搜集烈士資料,他在陵園里抄錄烈士名單、籍貫、犧牲時間,一直從下午抄到深夜,看不清字跡時就打著手電抄。表現了當代軍人對工作認真負責和對英烈的敬仰。五十年來,他的作品幾乎全部是軍事題材,他努力踐行為黨立言、為軍隊存史、為士兵謳歌,軍事題材作品不斷發表。座談中,他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驗。他就:我們為什么要寫作?回答“生命需要表達”。他針對大家提出“如何提高作品質量”的問題。回答認為“三個有關”:作品的數量與質量有關。不斷寫作、發表會引發質的飛躍;作品質量與時間有關,作者作需要創作時間的磨礪,一個成熟的作家至少要有十年八年的寫作積累;作品與參與文學類活動的多少有關。如參加文學講座、分享、研討。他以許多文學大家為例,說明經常參加文學活動,不僅可以學習汲取別人的經驗,還可以受到鞭策和鼓勵。同時,他還建議,搞文學的人要多讀歷史類書籍,特別是黨史、軍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中了解細節。如果文學作品里有別人沒寫過的歷史細節,會增加作品的縱深感、厚重感。馬宏光主編對李金明的軍事文學創作給予高度評價。他以《道德經》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為喻,稱李金明是“文學赤子”,對李金明作品的忠誠品質、文學價值、史料價值充分肯定。與會作家對李金明軍事文學創作5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并分別從不同視角對他的創作道路、作品風格及作品價值進行精彩點評。大家一致認為:李金明的創作從冀中這片熱土出發,一路走、一路思考,一路筆耕,用陽光的生活態度,不懈的戰斗精神書寫時代。他不僅自己堅守在創作第一線,還努力做一個優秀的石景山作協的當家人、領路人。他是我們創作道路上的標桿,學習的榜樣。此次座談會不僅是一場豐盛的文學盛宴,更是一次直擊心靈的對話。大家現場感受了軍事文學的魅力與溫度、奮斗與榮光,對堅定文化自信,弘揚革命傳統, 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動力。(石作協)2024-10-14
-
漢沽飛镲:百年非遺受追捧镲隨鼓韻,鼓催镲行。附和著鏗鏘有力的節奏,兩名表演者邁著矯健的步伐,手拿銅镲上下翻飛、不時敲擊,發出清脆的聲音。步伐輕快、動作激昂,三四分鐘的飛镲表演,贏得現場陣陣掌聲和歡呼聲。??“假期期間,我們一共趕赴北塘古鎮、鹽業風情旅游區、生態城萬達廣場3處演出場地,表演了58個場次,隊員和觀眾們興致很高!”天津濱海新區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秘書長高景生告訴記者,為了準備第十一屆漢沽飛镲節,表演團早早就排練,以求展演中完美呈現。??2024年10月1日,天津濱海新區,15支漢沽飛镲隊伍輪番登臺表演。(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漢沽飛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初年,最早是天津沿海地區漁民用來祭祀和慶典時民間組織的表演。??“镲”是一種打擊樂器,也是配有紅綠色綢帶等飾品的舞蹈道具;“飛”則指隊員表現動作幅度。“在表演時,帶著綢子的镲處于飛舞狀態,所以叫飛镲。團隊中有人打鼓奏樂,有人捧鐃伴奏,也有人舞蹈飛镲。”一介紹起飛镲,60多歲的高景生滔滔不絕。??“相傳祖上漁民出海時,各村老少都要打飛镲,祈禱親人平安返航。也有人說,由于漁船相距較遠,需要打擊鼓镲等傳遞收網信息。”高景生說,飛镲以大鼓為伴奏,表演者用镲當道具,后來逐漸發展成集音樂、舞蹈、武術等為一體的民間喜慶活動。??2023年2月21日,在天津市水上公園,民間藝人表演漢沽飛镲。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舊時天津沿海漁村,混居著下海捕魚的漁民和上灘曬鹽的鹽工。當地的民俗專家、濱海新區作協主席李子勝告訴記者,飛镲中的不少表演動作,取自漁業生產中的打帆、收網等各種動作,也借鑒了鹽業生產中的抬鹽、推鹽等動作。表演中,舞蹈者會碰擊手中銅镲,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舞動的綢帶和金光燦爛的銅镲如花綻放、精彩紛呈。??“飛镲不是簡單的敲擊,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為源于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同時與時俱進融入了武術動作、舞蹈表演。”李子勝說,漢沽飛镲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民間自發組織了很多隊伍,體現了漢沽漁業生產和鹽業文化的一些風貌,表演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在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幾張記錄了飛镲傳承的高氏家族族譜。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會長高廷華告訴記者,相傳高氏飛镲超過一百年歷史,這一技藝由族中先輩創始,不斷有后輩傳承。??2024年9月29日,天津濱海新區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辦公室,表演者正在舞镲。新華社記者 楊文 攝??“在百里鹽灘,老少爺們兒常常表演飛镲以慶年節。”高廷華說,他的哥哥曾帶領著一支訓練有素、技藝強悍的飛镲隊伍在鹽場慶典上大放異彩,從此受到各界群眾的歡迎追捧。??2008年,漢沽飛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年,30多名當地隊員組成的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進社區、學校、企業、機關,組織了300多場活動,參演的愛好者達到5000多人。??高景生說,過去飛镲表演使用好幾斤重的镲,但對現在學習飛镲表演的愛好者是不小的挑戰。此外,如何創新藝術表現、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技藝也需要破題。??高家堡子飛镲表演團此前來到一所小學,一些小學生和家長還專門加了高景生微信以便請教。漢沽高莊小學編輯整理了《镲那芳飛》校本教材,改變飛镲口傳身授的傳承模式,讓其在傳承中有章可循。??濱海新區漢沽三中的學生、飛镲隊隊員李亞晴參加了漢沽飛镲節后說:“我學習飛镲3年了,在課余時間參與飛镲活動,既讓我們充分放松、鍛煉身體,還能了解到我們當地的歷史文化、開闊視野。”??2024年,天津團市委、濱海新區團區委創新漢沽飛镲非遺傳承保護,將對部分傳統動作進行改良,并與中小學生的街舞、體操等有機融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百年非遺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呈現出新的表現面貌,獨特魅力正吸引著更多人。(記者楊文)來源:新華網2024-10-13
-
談王興舟的散文語言及其他——兼為《太行風土小記》序 文\石英一般而言,我們看對某某人的散文評論,常常入目的是他反映的思想啦,篇章結構啦,生活場景啦,等等等等。當然應是他本人的特色,有異于他人的地方。這些都很重要,都是人們想要了解的,均屬正常。然而,當我閱讀河南安陽作家和詩人王興舟的散文時,撲面而來的卻首先是他的語言文字;也就是說,還來不及審視他其他方面的種種,僅僅是他散文的語言文字水平便讓我目不暇接;至于細細分解別的方面,還待隨后。真的,我還很少在讀無論是誰(專業的還是業余的,年長的還是年輕的)的散文作品時,獲得的第一印象是這樣的——這樣“大面積”的語言文字都達到如此成熟,得心應手的鮮明感覺。 這固然也沒有什么特別奇怪的。文章,尤其是文學性很強的散文,語言文字的水平給閱讀人的第一印象原本就應該是最直觀的印象。古人早就說過:“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左傳》)。道理是早就擺在這里的,但對一位作家來說,其“文”礪煉到相當火候,出手的貨也都能過關乃至很到位,誰都知道也并非易事,肯定是一種很好的功夫,甚至應是達到了一定的美學高度。 這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一個重要方面。以致當我要對王興舟先生的散文語言之所長舉例說明時,竟不好說哪一篇最好;因為至少在這個方面,應該大都是“免檢”產品。他的語言文字好在什么地方?簡言之,可謂文質適中,美而不俗,流暢中不失蘊藉,考究時從無滯澀。尚雅而不造作,狀物粗中有細,諸般側面照應周到,成就非短期之功。多性情,少浮躁,及文人真為文之道也。 另外,我曾在王興舟先生別的集子中,看到他在談到自己深受影響的幾位文學前輩大家,記得題為《我的文學老師》。這幾位老先生的作品我大都讀過,作者受其影響是無疑的。但我覺得,他本人的個性同樣是很強的,因為我并沒有從興舟先生的行文中發現較多那些前輩作品的文體習慣。此點,我不但不以為是作者學得不到家,反而產生出一種賞贊之情。因為任何有出息的文學追求者,“這一個”和“那一個”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完全肖似的。好像是齊白石說過吧,“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話乍看起來有點“楞”,卻也很實在。我想興舟先生深諳其道。他對幾位大家的欽服,主要在于他們,何以有那樣深厚的底蘊,何以創出自家的風格,又何以產生那樣大的影響?這一切,反而會激勵作者如何努力前行。“學他”與“勵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我從中看出興舟先生是一個從不疏于思考又從不停止前進的人。他做的從來是扎扎實實的真功夫。 既然面對作者《太行風土小記》這部文稿,當然我還要涉談除語言之外的別的方面。首先,我覺得作者從來是一個肯下深功夫的,看得出,他體驗生活,觀察事物,挖掘內涵,從不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而是走得多,看得清,挖的深。太行山是一個特大的對象,迤邐數省之界。而作者選擇了家鄉所在的豫晉之交的山段“下潛”。凡奇山異嶺,飛瀑怪石,乃至蛇性蟬鳴,板栗野韭,甚而“花開的聲音”,他都探其俗常被忽略的“奧秘”,摳出些大自然深藏的名堂來。“樹木還能從窗格和門縫里擠出來生長,顯得乖巧與頑強,”“野兔滿地跑的都是,連尋常難得一見的雉雞見人也不驚不懼,不時在你面前閃亮其彩色的羽毛”。“果香醉人,獸吼鳥鳴,如在能飄來幾曲小山歌,該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想起這件事,使我感到人類語言的貧乏,那一種景色,那一種聲音,那一種情調,怎能用語言描摹出來呢?”絕不僅僅為“玩”,而是真正的探索,不僅僅是記錄,而是心靈的升華。見大自然之深廣無垠,嘆人生小天地滯塞而自封,不“縱”馳,焉得“深”乎?所以以我說本書作者是個肯下深功夫的人! 再者,我覺得作者是個特別識“味”的人。不僅僅是以鼻嗅之那樣的味兒,本質是醉心于大自然之大味,廣闊人生之況味,以及文化風習之韻味。這些“味”糅合起來特濃,引人神往。太行深處也不是全無人家,只是忒稀罕,能碰到兩戶便覺珍奇。“主人是一戶老年夫妻,還有兩只小狗,一黃一黑,吠聲不斷,再加上鳥鳴如歌,山里的日子因此也不寂寞寥落了。女主人沒有出門來,問候聲從窗縫溢出來:‘來人了嗎?’老漢回答說:‘幾個拍像的來了’。‘給人家燒灶做飯啊!’”讀之如聞其聲。不知怎么,有點非普通人世間的天外之音。最淳樸,卻又含幾分凄切,不風光,卻極干凈,鮮能感受到的山野人情味。作者傳達的很原汁。還有《參禪太行》:“當人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卻在喧器中疲憊忙碌的時候,那聲暮鼓,那種氛圍,那份佛緣,那樣的境界,都可以輕佛去你所有煩雜。”“奔波并不能加速你前進的步伐”,此語是哲理味十足的。總之,進的太行深處,五味雜陳,釀造出另一番境界,想必出得山來,也應是回味不盡,此行當是絕不白費的。 最后,作者也許始料不及,可我從他的“小記”獲得了帶綜合性知識的洗禮。他原本多半沒有十分明確的賦予自己這么繁重的任務,但由于平素積淀的各方面的修養將深山的諸般靈性呼喚了出來,使我也跟著增添了原先不具備的新的感受;地理的,哲學的,生物的,甚至氣象的,都有。可見,文藝理論所持的“客觀思想大于主觀思想”,在很多情況下是頗有道理的。 夏天來了,很快就會過去。當我讀到此集編末部分中的《秋雨》我不禁又在想象著文中“半簾雨霧,山果初熟”時的情境了。(石英) 石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名石恒基,筆名熒光,山東龍口人。歷任《新港》月刊編輯,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散文》月刊主編,天津市作協副主席,《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編審。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著有散文集《秋水波》等50余作品。2024-09-24
-
太行驕子王興舟《太行風土小記》選登——讀《王興舟太行風土小記》文/于半丁 林臏 太行山,北輔京都,南欽黃河,東望滄溟,西扼三晉,綿延千里,氣勢磅礴。她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生長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成就了無數華夏精英。 太行山東南麓有一個盆地,就是赫赫有名的林州,她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涌現出很多動人的故事,在當今的文壇上有這樣一位土生土長、才華橫溢、天賦異稟,以太行山村為依托盡情抒發胸懷的驕子,他就是《太行山風土小記》的作者王興舟。 他的成長和成書的金鑒,我想起前人的一段話:人生是什么?人生路彎彎,多少世紀以來,許多仁人志士不斷地探索它,但總也說不清楚。有人貶其為痛苦、是奮斗、是一種重負。有人褒其為快樂、是享受、是一種幸福。然而,我確信,沒有什么路會讓你白白走過,它總會給你留下點什么,只要你走得實在,走得認真,哪怕是苦難,是坎坷。王興舟先生是一位祖國建設事業的敬業者,又是一位文壇的佼佼者。他走得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認認真真、坦坦蕩蕩,更是明明白白。他在本書中用五十個故事寫出了巍峨太行、峰巒疊嶂,綿延千里的事跡和他尋覓人生真諦的情感。 透過他詩一般的文章,走進鄉村,走進生命之土,用超凡脫俗的精神,虔誠精辟的語言完成了屬于他自己的厚重文學符號,切時感受到內涵豐富,質地渾厚的鄉土氣息。他在清風嶺記中寫到“懸在山巔危巖之尖,周圍群峰羅列,山外重山,如屏如嶂,壯哉雄奇,積翠簇錦,青黛嶄削的景觀。寫出了太行山的實境,也反映出了王興舟先生博于問學,明于睿思,篤于務實的真情厚意。反映出故鄉是他創作的源泉,是生命的底色,我們民族立足之根。作者深深熟悉著它的一切,感受著它古老而質地渾厚的魅力。可以說很少有人像他那樣酣暢淋漓的閱讀故鄉。在他的筆下,充實人生,飼育靈魂,篇篇體現了鄉人勤勞、豁達、質樸、醇厚、自然、自由、執著、鏗鏘和堅韌的品質。使鄉土文化蘊涵了社會生態,人文精神,或者說,作者自己的精神和靈魂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從王興舟先生的文筆中不難發現,他用最真實、最純粹、最深刻的鄉情,誠摯癡醉的心,對滄桑厚重的鄉土賦予寫真,體現了“鄉土是我的命根子,鄉土是我生存的依靠,是我生存的目標,是我塑造精神的源泉。”他在“到朝陽去看山”中寫到:迎霞光,沐晨露,漫步山巔,遠眺太行,連綿不斷,奔騰蜿蜒,鳥瞰雄偉秀麗、粗獷旖旎的峽谷風光……把巍峨的太行,山之雄,水之秀,林之茂,花之俏收入文中,這是太行鄉土的俊麗表現的另一巧筆。 無情歲月,信念如盤,用大情大愛,大仁大義,情真意切,直達心靈。匯思想性為藝術性融合統一,保持了文學獨特獨立的崇高價值和審美理想。以心靈的溫潤和思想的啟迪,格調高雅、志氣高昂的手法,寫出了太行鄉土佳美動人的絢麗實情。如西井山:“近觀氣勢磅礴,遠眺膽顫心驚,林懸山巔,戶在崖邊,清雅空靈,恬靜悠遠。”寫到太行山景時用“桃紅燦粉,柳拂綠絲,梨艷若雪。”寫到花他用:“冰清玉潔,黃瓣色蕊,粉紅意象,綠意纏綿,百花爭艷。”讓人驚喜和震撼。太行山花就是那樣的美,默默無聞,迎風傲雪,不為已想不為人看,有位詩人贊道: 花前月下性自幽,巋然不與眾芳侔。 生無媚骨隨流俗,特有傲骨擗寇仇。 捍己不求供人賞,何怕風雪相躪蹂。 山花欲醉乘仙去,獨鶴翱翔云上游。 雄渾太行有無窮的魅力,險峻旖旎,飛瀑流金,波光粼粼,霧雨淙淙。千里太行情難脫,輕云直飄叢山外。有詩為證: 極目天際仙群峰,懸崖千仞氣勢雄。 西望漳水天上來,東觀滄海披彩云。 飄蕩嵐煙驚濤浪,峭壁萬丈絕古今。 聳入九霄攬日月,霓練虹橋一望空。 不是仙境,勝似仙境,山中故事,繁花錦簇,典雅請寄,萬般情思,入山皆醉,景成共鳴。 歲月如歌,青春無悔。透過篇篇作品,我們已領略到興舟先生深愛著故鄉,繾綣著一草一木,以深邃的情懷,奉獻著他的執著,勤勉的才華。焚膏繼晷,追求夢想。他懂得,成功永遠屬于力爭上游的人,成功永遠屬于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勤勉奮發的人。我們衷心祝愿王興舟先生,繼續用自己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精神,創作出更多“接地氣”,有“靈氣”和有“才氣”的作品來,為繁榮發展中華的文化增光添彩,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于半丁,原名于寶田,河北省磁縣人。現為國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研究會安陽輔導總站站長,世界科教文衛專家組成員,中韓文化藝術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老年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創作研究員。 林臏,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教育科學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民建河南省委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科技信息報今日文教周刊副主編。2024-09-20
-
2017五臺山千僧齋筵·世界和平祈福法會暨正念正心文學筆會在普化寺舉行7月30日至31日,2017中國五臺山千僧齋筵·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暨妙生大和尚詩偈即興創作·正念正心詩文書畫攝影筆會在普化寺隆重舉行,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原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高級編審石英,中國文聯·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楚水,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常務院長靳新國,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中國現代文化報總編林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人民日報社《人民美術》美術編輯馬生有,中紀委駐天安門管委會原紀檢書記、著名書畫家張文懷,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唐統悟,人民日報《新聞戰線》專題理論部副主任、中國文化進萬家組委會主任武振江及來自五臺山及各寺院的僧眾、居士、作家、詩人、書畫家、攝影家千余人參加了法會及活動。 妙生大和尚《世界和平頌》詩偈書法即興創作開筆儀式在普化寺大雄寶殿前舉行。妙生大和尚現場激情開筆,用一支新毛公寫下《世界和平頌》。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家、詩人作家在大念佛堂主會場開始2017正念正心詩文書畫攝影筆會,妙生大和尚在主臺即興詩偈書法創作《世界和平頌》,書畫家同時開始筆會創作,獻給這次盛會。創作間歇以力濤、王才先生為首的中國古典磬樂隊代表現場吟頌配合,書畫家詩人涌躍參與創作筆會,現場充滿了濃郁的藝術氛圍。 31日晚在普化寺念佛堂舉行了“詩書畫即興創作分享茶話聯誼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劇本評估推介中心執行主任任啟發、中國高科技產業協調委員會核心組專家委員張育恩、北京安泰御康中醫醫學研究院院長王巧玲、中國散文詩刊社社長夏寒、中國未來研究會醫學委員會副會長,香港衛視旅游臺《中華道醫》頻道負責人陳飛龍,斯琴高娃特別助理張建中,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制片主任賈敏,中華新聞文化網總監林棟景,與會書畫家吳景晨、靳嘉安、姚汝金(沉沙)、陶光輝、張全會、王鐵成、柴廣利、劉秋鳳、羅湛英、朱鐵力、劉長鋒等等、詩人作家夏寒、郭光照、蘇英梅 、王安平、蔡蘭茹、王暢藝、朱國靜、王平華、高麗鴻、李響悅、鄭立、汪文德、張志武、周鵬程、包明娟、柴既擇、胡廣偉、馬麗、攝影師315記者攝影家副主編、中國風景區攝影家副主編蔚楠(黃彭錦)、王紅研、南嘉華、李衛、安殿齊、袁景海、周順生等、力濤、王才、來自英國的力爭及兩個女兒貝貝、寶寶演出團隊,和各居士大德,出家師傅一百余人歡聚一堂,共同分享妙生大和尚即興詩偈書法創作已部分完成的《世界和平頌》。 (林茂森 張佳樂)2024-09-20
-
中國作協《作家網》主任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超俠為中國現代文化報題詞中國作協《作家網》主任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超俠為本報題詞2024-09-20
-
河南安陽青龍寺舉辦首屆文化節11月7日,河南安陽青龍寺首屆文化節暨開光慶典在青龍寺舉行,中華現代文學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執行主席林臏,中國書協會員、中國美協會員、殷都區原文聯副主席吳景晨,河南法制報法制在線豫北頻道總監高居軍,北京寫作學會文化藝術促進會副秘書長、著名作家楚國華,《安陽日報》主任陳濱等參加慶典儀式。安陽市、殷都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有關領導出席此次活動。 安陽青龍寺位于河南省殷都區許家溝鄉下堡村,是清朝乾隆時期的歷史文化建筑。該寺坐北朝南,為一進院落,現存建筑有彌勒佛殿和山門。為硬山頂建筑,灰瓦覆頂,檐下、斗拱,木雕等非常精美。該寺主體建筑基本完整,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及建筑藝術很好的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安陽青龍寺在住持釋妙領的帶領下,弘揚佛教文化,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近幾年來,我國在大力開發旅游產業的同時,更注重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著力促進旅游與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此次文化節的舉辦旨在深入挖掘當地極富特色的民間文化和寺廟文化,結合自身優勢,通過組織作家采風創作等文化交流方式,在促進文學創作的同時,以豐富的文化資源,支持當地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