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河南書法家李彪先生的書法藝術特點
觀李彪先生所書的《沁園春·雪》這幅書法作品時,令人撫今追昔,浮想聯翩,激情滿懷,震撼不已。整幅作品氣勢雄渾,跌宕騰挪,忽疾忽徐,忽翕忽張,于熱情奔放中饒頓挫之致,直入人心,探驪得珠。真是“字字亮,筆筆高。”感情之充沛,結撰之精心,不失為一篇精品力作。
李彪先生1957年出生、河南省安陽縣人,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甲骨文研究會會員、中國書畫交流協會會員、安陽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安陽市殷商書畫院副院長,行、草書作品多次在各級書法大賽中獲獎,如“蘭亭獎”、“紅旗渠杯獎”等。
華夏五千年,文字載史篇。古人創造字,繁簡天地懸。象形又會意,字字珍珠般。但藝術的生命力貴在創新,不能一味墨守成規。李彪先生深諳此道,故行、楷、草等諸體皆廣泛涉獵,并大量臨習名帖名碑,取諸家之長,形成了方中見圓,神飛逸動,筆勢奔放,遒勁有力,結構沉穩的書風。人們常言:寫字看結構,重心要放穩。若須字相連,藕斷絲相牽。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筆墨祭》一文中言:“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筆并不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職業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德精靈。”他深有體悟,在把握行、草書婀娜多姿,靈活多變,結體簡約,行筆多連接環轉的藝術特點上,牢牢掌握住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有機地聯系起來,承上接下,行與行揖讓顧盼,意態相連,神氣貫通。即上一筆和下一筆起收筆之間,動靜結合,虛實變化,有繁有簡,意趣無窮。表達著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和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心理秩序結構與外在宇宙秩序結構相碰撞、相調節、相協調的生命樂趣。
如在他所書的《陋室銘》這幅作品就能看出氣脈流通,意境曠達,秀媚而不失骨力,流暢又疾徐有致。其用筆以中鋒為主,正、側兼容,楷、行、草并用,富有彈性的點和含蓄蘊藉的長筆道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結字上,此作寬博與謹嚴互存,欹側俯仰俱在,大小參差皆備,給人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覺。此外,書法中還流露出一種深邃的禪意,那莊嚴肅穆之氣,讓人肅然起敬。我們可以想見作者在書寫時筆尖在紙面上的跳蕩,字字不相連卻又搖曳多姿,表現出書者技巧的高度嫻熟與自信的駕馭能力。盡管每字獨立,其內在筆勢卻連綿起伏,戛然而止,似言有盡而情無窮,。這種排奡跌宕之勢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長的韻味之中,成功地將探怪求新的特點和傳統的表現方法揉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他在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和深厚造詣。這些得意于在生活中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筆力,才能提煉為藝術美。這是十分難得的,也表現出他的藝術匠心,更顯示出他的藝術高度。所以,能在觀者的心中蕩漾起陣陣漣漪,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
觀李彪先生的作品,如同像一條彩色的玉帶,繞過山壑,飄過江海,勾起多少激情和遐想……追撫山河陳跡,俯仰今古興廢。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勾連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在時空上渾然融為一體。當今,國家蒸蒸日上,政治清明,使人感到輕松爽快。在這樣的大好環境里,誰不愿做個雄心壯志的人,在遼闊的天地里施展抱負,展現生命的燦爛與輝煌。更不愿局促一隅,碌碌無為。千古往事,溶于一爐,跌宕回環,悠悠不已之感,格外動情,揮之不去。
記者 林 臏 鄭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