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乙积分榜最新比分排名,2024年足球赛程表,各国足球联赛,2028年欧洲杯,nba最新东西部排名,巴埃萨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俗頻道> 正文

佛山銅鑿剪紙展現嶺南人傳統智慧和深厚手藝功力

2018-03-26 中國現代文化網 未知

在廣州花園酒店的大堂,有一幅名為《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的巨型金色壁畫,引來中外游客紛紛駐足觀賞。大家或許不知道,這幅作品既非繪畫,也非浮雕,而是一幅典型的佛山剪紙作品。

  2006年,佛山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其他非遺項目一樣,面對越來越發達的電子印刷科技,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替代產品,佛山剪紙作為一門傳統裝飾藝術,也遭遇了生存的危機。在剪紙藝術家梁詩裕老先生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聽新老剪紙人共同講述鑿刀下的故事。


  溯源:明清手工業重鎮 獨創剪紙外包裝

  梁詩裕是佛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也是廣東省搶救木版年畫、剪紙項目組的副組長。他向記者介紹說,在有據可查的地方文獻中,最早有關佛山剪紙的記載出現在南宋,更有民間傳說可上溯到唐朝。在我國,許多剪紙起源和繁盛于過年、喜慶、祭祀等民間活動,佛山剪紙則有所不同,它的繁榮起源于明清時期的商業需求。

單色剪紙作品《孔雀》
 

  元末明初,佛山云集了大量遷徙來的中原人,他們帶來了中原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得益于佛山發達的水路交通,讓佛山發展為全國著名的手工業重鎮。“那時買一包餅、一頂帽子或一匹絲綢,就用一張白紙簡單地包裝起來,外面扎一條土繩。低檔商品可以這樣做,高檔商品就會顯得沒有品位。我們的祖先很聰明,他們在白紙外面貼剪紙,上面刻上商標、一些吉祥如意的圖案,還有商鋪的商號和地址,都通過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商家想要什么東西,就請剪紙師父設計、制造”。

  據梁詩裕介紹,手工業產品碰到的這種包裝難題,是當時全國都有的問題,但唯有佛山人利用本地的剪紙工藝,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應用在商業上和生活中。他曾在香港見過一種清初婚嫁時使用的剪紙包裝。按照漢族的習俗,女兒出嫁要送“嫁女餅”給男方。倘若以白紙包裝,既不美觀,又欠檔次。于是佛山人給“嫁女餅”包上剪紙,上面刻有鴛鴦圖案和“白頭偕老”之類的祝福話語,顯得美觀大方。

寫料剪紙作品《西廂記》

  正是這種頗具現代包裝意識的創意,讓佛山剪紙有了批量生產的市場需求,在手工業和民間工藝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據地方志記載,清代中后期的佛山地區擁有200多家剪紙作坊,佛山剪紙產品不僅銷往省內各地,也在外省遍地開花,并遠銷海外。

  特色:不用剪刀用鑿刀 刀刀玲瓏剔透

  “我們佛山人很少用剪刀的。”梁詩裕的一句話引發了我們的好奇,不用剪刀用什么?在民間藝術研究社,營業部副經理、工藝美術師鄧春紅帶我們走進車間,展示了佛山剪紙的專用工具:鑿刀。這些鑿刀像畫筆一樣排列在每一位工匠面前,工匠可根據所刻紋飾的不同,選用不同尺寸的鑿刀。

  在梁詩裕看來,佛山剪紙和北方剪紙最大的不同在于對鑿刀的使用。北方剪紙多是使用剪刀進行的個人創作,成本高、耗時長,主要用于節慶裝飾和自娛自樂,難以成為商品;而佛山剪紙從清初開始就具有商品的性質。“如果商業生產還像北方剪紙那樣,肯定會虧本,所以佛山人發明了鑿刀,一次刻下去就是五十張,據說有些老師傅可以一次刻七八十張,真不知他們是如何做到的。而現在的工匠一般能刻三十張”。

民間藝術研究社的剪紙工匠在用鑿刀精心創作


  具體說來,佛山剪紙分為“純色”、“寫料”和“襯料”三種制作技法。佛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主任周慧紅介紹了三者的區別:“純色剪紙是用單色紙剪出來的作品;寫料剪紙是用手工繪色的作品;襯料剪紙是用各種彩紙從背后襯托出來的作品。”

  梁詩裕用四個字形容佛山剪紙的藝術特色:“玲瓏剔透”。相對于北方剪紙,佛山剪紙要滿足更多的商業需求,只有美觀細致的剪紙才會有市場。“北方人的作品比較粗獷,通常用塊、面進行表達,這和他們的文化底蘊、民俗習慣有關。但是在佛山,如果做得太粗糙,商家就不買你的東西。佛山剪紙的許多線條都是用鉛筆畫出來的,做工非常纖細,要把好看的圖案、商標和商鋪地址都刻上去。”

  銅鑿剪紙佛山特有 從未真正“失傳”

  銅鑿是佛山特有的民間藝術門類,制作者先在銅箔上按照設計圖案鑿出珠點,再繪上各種顏色,其工藝與傳統的佛山剪紙有所區分:佛山剪紙使用的是鑿刀,而銅鑿使用的是刀尖上鑲了小圓珠的“珠刀”,工具本身的制作也更加困難;佛山剪紙會鑿穿原料紙或箔,銅鑿則要求“技藝精準、用力得當”,既能刻出圖案,又不能鑿穿銅箔。

鑿刀分大小粗細多種尺寸


  據梁詩裕介紹,“銅鑿剪紙”一詞的由來,其實是個誤會。1953年,佛山市調集干部調查民間工藝。在商店的柜臺里,調查者看到剪紙作品與銅鑿作品擺放在一起,便將后者命名為“銅鑿剪紙”寫入調查報告,并沿用這個說法至今。“其實銅鑿就是銅鑿,剪紙就是剪紙。不過銅鑿作為一種佛山很有名的工藝,也可以歸納到剪紙這個行當里。它的生產和銷售都是和剪紙在一起的。從清末到解放初,當時佛山搞剪紙的藝人都會做銅鑿。”

  2009年,佛山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辦剪紙作品展,梁詩裕創作了一幅名為《年年有余》的銅鑿作品。作品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何燕、陳永才等銅鑿工藝的傳人也隨之恢復了創作,更有媒體驚呼“失傳”了數十年的銅鑿工藝得以復活。

  事實上,銅鑿工藝從未真正“失傳”,因為它的幾位傳人至今仍然健在,只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他們一度中斷了創作,導致作品絕跡于剪紙界。據梁詩裕回憶,現在為人們熟知的何燕、陳永才等人,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曾制作銅鑿作品,何燕以毛主席詩詞為題材進行的創作還曾在當時獲獎。

  困境:昔日上百人齊生產如今缺市場少人才

  1956年,佛山市為保護和發展本地民間工藝,成立了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當時重點保護的幾種工藝里,排在首位的便是剪紙。到上世紀60年代初,剪紙車間里有10多位主創人員設計剪紙圖案,另有100多位工人負責生產。梁詩裕自豪地說:“祖廟路有棟樓是民間藝術研究社的舊址,那棟樓就是用當時賣剪紙的錢造出來的。”

 一刀一刻都需要工匠非常細心


  據鄧春紅介紹,直到1980年代,仍維持著這種上百人參與的生產規模,但到了今天,民間藝術研究社里只剩下十多位工匠,人手緊缺。他們無法再細分為主創人員和生產人員,所有的工匠都是身兼二職。

  然而,像許多面臨困境的“非遺”民間工藝一樣,市場和人才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憂。佛山剪紙曾以細膩的工藝著稱,但到了多媒體時代,電腦能夠做出更加細膩的視覺效果,五花八門的替代品層出不窮,導致剪紙日漸失去了市場。另一方面,剪紙是個“耗眼神”的工作,工匠以年輕者居多。據鄧春紅透露,目前年輕的工匠只有2000多元月薪,對于年輕人來說,這種收入在珠三角地區實屬偏低。民間藝術研究社曾聘用兩名美術學院畢業生從事產品設計,但因為工資太低,他們沒做幾個月就離職了。這幾乎成為了一個死循環:沒有優秀的設計師,就設計不出有新意的好作品;沒有好作品,就沒有資金聘用優秀的設計師。

  出路:佛山剪紙謀傳承走進中小學課堂

  自2006年進入國家第一批“非遺”名錄后,佛山剪紙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為了保持剪紙技藝的承傳,佛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想了許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讓剪紙走近孩子,在一些小學舉辦了剪紙學習班。這條思路得到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目前,佛山剪紙已經作為美術教材科目進入了一些中小學。

  為了讓剪紙跟上時代的步伐,梁詩裕還主編了《佛山現代剪紙》一書,共收錄了多名剪紙藝術家近年創作的70多幅剪紙作品。梁詩裕向記者解釋了現代剪紙與傳統剪紙的不同點:

  其一是構圖方式不同。傳統的佛山剪紙多以三角、圓圈、菱形等幾何圖案作為基本元素,再進行組合。現代剪紙的許多創作者曾經過美術學院的訓練,或是受到美術學院風格的影響。他們把現代繪畫技巧融入剪紙,某些情況下不再遵循傳統的構圖規則,讓剪紙的圖案變得更加多元化。

  其二是創作內容不同。從最早的商標、吉祥圖案和文字,演變到今天的主題創作。這方面最有名的作品便是花園酒店大堂內的壁畫《紅樓夢—金陵十二釵》。這幅作品長22米,高6米,作于1984年,系已故剪紙藝術家林載華等4人共同完成的作品。“這是佛山剪紙的最高成就,”梁詩裕評價說,“先創作一幅以紅樓十二釵為主題的剪紙,再在黑色大理石上進行放大,刻了線以后貼上黃金。它開了剪紙與現代建筑結合的先河”。

  “嶺南功夫”是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統稱。“功”字表功力、功夫之意,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千錘百煉,深厚扎實的手藝功夫,絕不可能成為名揚海外,相承流傳的嶺南文脈。每一門藝術技能都展現嶺南人的傳統智慧和深厚手藝功力。《信息時報》開展本次大型專題活動,旨在推動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播發展,同時希望喚起社會上對嶺南文化技藝關注人士的共鳴,提供更多嶺南傳統技藝的線索和素材,集腋成裘,匯編成刊。

[ 編輯: XDWXYS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現代文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中國現代文化網獨 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中國現代文化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