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乙积分榜最新比分排名,2024年足球赛程表,各国足球联赛,2028年欧洲杯,nba最新东西部排名,巴埃萨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間藝術> 正文

頂風冒雪,“皮影戲大篷車”開進赤峰小山村

2018-03-26 中國現代文化網 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蘇尼特旗烏蘭牧騎隊員的的回信,激發了廣大基層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1月19至26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組織的“扎根生活沃土、服務基層群眾”主題實踐活動推出了“皮影戲大篷車系列巡演活動,首站奔赴內蒙古赤峰地區開展調研考察和慰問演出。     

國家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協皮影藝術委員會主任魏力群教授一行,到赤峰地區對皮影藝術現狀進行了為期4天的調研考察活動。在寧城縣牤農鄉的小皮影館里,墻上掛著秦作榮老先生的照片,這位曾經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代表當地參加全國文聯皮影匯演的寧城皮影代表性人物去年已經去世了。鑼鼓響起,四弦伴奏,皮影戲開臺,魏力群教授等專家仔細傾聽了他們的唱段,觀摩了表演,并詢問藝人們的生活境況與影戲的當下市場。在大雙廟皮影藝人劉發家里,調研組見到了從外地演出剛剛回家的劉發。這個五十幾歲的大個子,孩子都落戶在外地城市,老伴去給兒女照看孩子,村里的老宅已經沒人留守,只有他制作的影戲人子,靜靜地留在家里。劉發經常一個人往來,但是他并不孤獨,眾多的作品和獲獎證書陪伴著他。在寧城占巴營子村,調研組采訪了當地的一位能人——張書元,他沒有正式拜過師,但是創作的皮影作品很精美,并有所創新。據介紹,上世紀70年代他就到豐潤老藝人王維堂家里購買皮影箱子,當時只有20幾歲的張書元,現場第一次觀摩王維堂老先生雕刻,就默默地記在心中,回到家里不斷摸索,完全自悟,創作出了當地一流的皮影雕刻作品。在赤峰敖漢旗,調研組專門考察了“蔣家班”皮影戲,這個班社地處偏遠農牧結合地區,專家們仔細聆聽他們的演唱,并詢問班社的由來、傳承體系,以及藝人的祖籍、遷移路線。初步判斷,這個班社古樸獨特的演出很有可能就是大家認為消失已久的古灤州影戲的活化石!在赤峰巴林左旗,當地皮影協會會長、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申鳳山專門組織藝人,演出了一段新編皮影戲《大遼雙星》,展示了當地近年皮影藝術傳承和保護的成果。

    1月20日下午,調研組來到了寧城汐子鎮。在蟠龍山下的北山嘴村,見到了村里最后一位從事皮影藝術的老先生林志一。經詢問,林志一講述同村一戶蒙古族人家,當年經常聚集喇嘛說書、念經、拉馬頭琴唱影戲的經歷,引起了專家們的高度關注。因為有資料顯示古代就有“僧人俗講”結合影戲說唱的表演形式。林志一這些口述記憶,很可能就是蒙古族地區失傳已久的“喇嘛俗講、蒙語說唱皮影戲”的一種歷史遺存,是蒙古族地區獨特皮影藝術存在的一個重大發現。很幸運的是,林志一老人還能記得蒙語皮影說唱演出的形式和基本腔調,還現場展示了他根據記憶恢復排演的蒙古族說唱皮影戲《馬頭琴傳說》。林老兒子林中虎、兒媳烏云高娃,已經在開始努力傳習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并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建立了新農村文化大院。這個蒙漢家庭在蒙古包里演出的皮影戲,無疑是蒙漢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一個生動范例。

調研期間,魏力群教授還應赤峰市邀請,舉辦了題為《我國皮影藝術保存現狀和創新發展》的專題講座,精心準備了大量圖片和詳實資料,講述了我國皮影藝術的起源,各地區皮影存在的現狀,皮影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等諸多內容。講座現場座無虛席,3個多小時的講座,贏得了陣陣掌聲。

1月24日,正值“臘八”時節,天寒地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主辦的“扎根生活沃土、服務基層群眾”主題實踐活動,頂風冒雪持續開展。新時代民間文藝輕騎兵——“皮影戲大篷車”,開進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寧城縣雞冠子山村進行春節慰問演出。首場演出安排在赤峰市金哈達劇場,演出的是新編皮影戲《精忠報國》。已多年沒有看過皮影戲的70多歲“影戲迷”們來到了劇場,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到了劇場,大家對于傳統民間藝術的熱愛溢于言表。國家一級作曲呼格吉夫先生專程趕來觀看。他說,“我從小就看皮影戲,皮影戲的音樂很美,我創作的的不少作品,都曾經從地道的鄉土音樂中汲取養分,受到啟發!”赤峰市民族歌舞劇院院長楊紅村說,“皮影戲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歷史上曾經十分盛行,所以當地有不少老人年輕時候都看過影戲,如今熟悉的四弦琴、婉轉的唱腔又回來了,大家很高興!”赤峰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陳玉華說,“皮影戲大篷車”送戲上門,太好了,這種文藝志愿服務的形式,十分接地氣。從現場的熱鬧勁兒,就能看出孩子們由衷地喜歡皮影戲。

1月25日下午,“皮影戲大篷車”經過長途跋涉,冒著零下23℃嚴寒開進寧城縣雞冠山村,這是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皮影戲大篷車”的開場鑼鼓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少,村委會小禮堂里,人頭攢動,擠滿了四里八鄉趕來的群眾。夕陽落山,繁星滿天,村民和演員們的互動聯誼活動達到了一個又一個高潮。晚上,演出隊就睡在村民家里的火炕上,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歡樂的生動場景給他們的職業生涯都留下了難忘的經歷。

[ 編輯: XDWXYS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現代文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中國現代文化網獨 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中國現代文化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