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乙积分榜最新比分排名,2024年足球赛程表,各国足球联赛,2028年欧洲杯,nba最新东西部排名,巴埃萨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間藝術> 正文

做好非遺事業,讓古老技藝活起來

2018-03-26 中國現代文化網 未知

做好非遺事業,讓古老技藝活起來

——渤海靺鞨繡傳承人孫艷玲代表的心聲

  我們比大熊貓還珍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來自黑龍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說。

  她口中的“我們”指的就是像她一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孫艷玲看來,這些傳承人不僅數量少,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就是我們的“文化國寶”,一定要大力保護和支持,做好非遺事業,讓古老的技藝煥發生機。

  據她介紹,渤海靺鞨繡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跟其他刺繡的針法、絲線都有不同。“從視覺效果上看,南方刺繡小家碧玉,像是中國畫,渤海靺鞨繡看上去更像是油畫。”

  從小學習刺繡的孫艷玲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后,她知道自己不再是那個僅僅帶著幾個徒弟的“小繡娘”,她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孫艷玲成立了刺繡企業,與當地1300多名繡娘進行生產合作,累計培訓了兩萬多人從事這個行業。“我覺得非遺事業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偉大。”她說。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古老的技藝,她在牡丹江開了一家民間博物館。幾年來,博物館的展品從幾百件增加到數萬件,從一天接待幾個游客到現在每天幾百上千人來這里參觀。這個小小的博物館成了宣傳渤海靺鞨繡、傳播當地歷史文化的“大講堂”。同時,孫艷玲和同事們還積極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我們很受鼓舞。”孫艷玲說,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做了大量工作,對傳承人進行“搶救式”保護等,取得顯著成果。但目前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方面社會的關注了解還不夠,還有一些地方存在“重申報、輕保護”傾向,對非遺傳承形成制約。

  孫艷玲建議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執行的檢查力度,出臺非遺項目具體管理細則,改變一些地方項目申報成功后就萬事大吉的觀念,切實讓每一個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

  “有的傳承人沒有經營經驗,需要政府起一定的推動作用,把非遺項目的經營做起來。”她提出,對于一些不能像刺繡這種發展成實業的非遺項目,當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節假日等機會,讓古老技藝有展演的空間,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我們燦爛的文化。

[ 編輯: XDWXYS ]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現代文化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中國現代文化網獨 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中國現代文化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