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郭運德,中國影協主席李雪健,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以及呼和浩特市相關領導、電影節組委會委員出席發布會。
中國電影金雞獎創建于1981年,是經中宣部批準設立、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評獎活動。本屆電影節為期四日,將評選最佳故事片、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兒童片、最佳美術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科教片、最佳戲曲片,以及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導演處女作、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美術、最佳音樂、最佳剪輯共計19個獎項。本屆金雞獎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國文聯全國性文藝評獎管理辦法》文件的指導精神和具體要求對章程進行了修改,由原先的不記名投票制改為實名制投票,希望秉承更加嚴謹、負責任的態度為中國電影評選出金雞獎的各個獎項。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介紹電影節相關情況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解瑞介紹電影節籌備工作進展情況
藝術的相互碰撞是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的一大特色,也是電影節廣受業內關注的重要原因。本屆電影節期間將舉辦三大主題論壇,并集中表彰一批優秀的學術論文以及大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創辦于2000年的中國電影高峰論壇,長期關注中國電影創作實踐與發展。本屆論壇的主題為“中國電影的升級換代”,邀請數十位主講嘉賓,從不同角度展開探討。中國電影科技論壇將以“科技手段開拓電影影像表達新維度”為主題,設置八個分論題,從電影攝影的現狀及發展展開討論。論壇主題為“中國電影產業創新與工業體系構建”的中國電影產業論壇,將聚焦新時期下中國電影產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現象,從政策、技術、標準、人才等方面探討中國電影產業創新的可能路徑與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構建的未來方向。除了以上論壇外,每屆電影節舉辦的“金雞百花杯”中小學生影評大賽也深受學生歡迎。電影節期間將對12篇優秀的影評文章小作者授予“金雞百花杯”以示表彰。
第2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新聞發布會現場
第2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新聞發布會現場
電影節期間還將開展國產新片推介展映、金雞國際影展、臺灣影展和港澳影展、少數民族影展等豐富多彩的電影文化活動。本屆電影節的影展活動中,將有30部國產新片亮相,并確定了來自意大利、伊朗、日本、以色列等18個國家的25部國際影片參展。 同時將舉辦“一帶一路”中外電影交流研討會,使不同國家、民族間的電影文化互鑒共榮。本屆電影節臺灣影展單元將推出“王童電影作品回顧展”,精選王童在不同時期執導的4部經典影片。港澳影展的香港影展單元將舉辦“成龍電影作品展映”,呈現近幾年成龍參演的4部影片。此外,少數民族影展也將亮相。本屆少數民族影展將以蒙古族導演麥麗絲執導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將作為開幕影片,影展將展映20部近兩年創作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佳作,其中10部為蒙古族題材影片。
第三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提名名單(按筆畫排序)
最佳故事片:
《七月與安生》
《老炮兒》
《血戰湘江》
《我不是潘金蓮》
《湄公河行動》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
《七兒娘》
《告別》
《逆境王牌》
《塔洛》
《塬上》
《搬遷》
最佳兒童片:
《山那邊有匹馬》
《烏珠穆沁的孩子》
《夢開始的地方》
《豬太狼的夏天》
最佳戲曲片:
《山村母親》
《傳奇狀元倫文敘》
《珍珠塔》
《乾坤福壽鏡》
《穆桂英掛帥》
最佳科教片:
《人鼠之戰——農村綜合滅鼠行動》
《沙漠種出高產稻》
《美麗鄉村環保行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首星揭秘》
最佳紀錄片:
《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
《那歲月 刻骨銘心》
《我們誕生在中國》
《我在故宮修文物》
《海龍屯》
《喜馬拉雅天梯》
最佳美術片:
《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
《大魚海棠》
《馬小樂之玩具也瘋狂》
《搖滾藏獒》
《熊出沒·奇幻空間》
最佳編劇:
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
李保羅(《村戲》)
黃 丹、馮夢瑤、梁 爽(《搬遷》)
管 虎、董潤年(《老炮兒》)
最佳導演: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鄭大圣(《村戲》)
曹保平(《烈日灼心》)
程 耳(《羅曼蒂克消亡史》)
管 虎(《老炮兒》)
導演處女作獎:
文 章(《陸垚知馬俐》)
宋灝霖(《豬太狼的夏天》)
曾國祥(《七月與安生》)
最佳男主角:
鄧 超(《烈日灼心》中飾辛小豐)
包貝爾(《陸垚知馬俐》中飾陸垚)
馮小剛(《老炮兒》中飾六爺)
涂 們(《告別》中飾父親)
廖 凡(《師父》中飾陳識)
最佳女主角:
白百何(《捉妖記》中飾霍曉嵐)
閆 妮(《搬遷》中飾柳春燕)
宋 佳(《陸垚知馬俐》中飾馬俐)
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中飾李雪蓮)
周冬雨(《七月與安生》中飾安生)
最佳男配角:
于和偉(《我不是潘金蓮》中飾鄭眾)
王千源(《解救吾先生》中飾張華)
朱亞文(《陸垚知馬俐》中飾趙奔)
孫維民(《血戰湘江》中飾林德水)
張 譯(《追兇者也》中飾董小鳳)
張 輝(《搬遷》中飾馬建民)
最佳女配角:
艾麗婭(《告別》中飾母親)
吳彥姝(《搬遷》中飾馬家老太太)
張慧娟(《村戲》中飾路小芬)
蔣雯麗(《師父》中飾鄒館長)
焦俊艷(《陸垚知馬俐》中飾方灰灰)
最佳攝影:
丁 豫(《解救吾先生》)
石 欒(《陸垚知馬俐》)
呂松野(《塔洛》)
孫 明(《大唐玄奘》)
杜 杰(《羅曼蒂克消亡史》)
邵 丹(《村戲》)
最佳錄音:
安 巍(《陸垚知馬俐》)
安韶峰(《勇士》)
吳 江(《我不是潘金蓮》)
祝巖峰(《羅曼蒂克消亡史》)
晁 君(《大唐玄奘》)
黃 錚(《火鍋英雄》)
最佳美術:
李健威(《捉妖記》)
李健威(《湄公河行動》)
武 明(《大唐玄奘》)
曹安俊(《刻在石磨上的勛章》)
韓 忠(《羅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音樂:
王曉鋒(《大唐玄奘》)
葉小鋼(《開羅宣言》)
劉思軍(《一紙婚約》)
竇 鵬(《老炮兒》)
最佳剪輯:
丁 晟(《解救吾先生》)
許宏宇、李點石、檀向媛、周肖林(《七月與安生》)
李永一(《烈日灼心》)
陳祺合、潘雄耀、彭正熙(《破風》)
廖慶松、宋 冰(《塔洛》)